11月7日,我院新生儿科在多学科协作下成功拔除1例“高难度顽固”新生儿PICC导管。该患儿系1例胎龄仅为29+1周,出生体重1kg的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极度早产,患儿各脏器发育均不成熟、严重呼吸窘迫、循环衰竭,于8月3日通过急诊绿色通道送至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治疗。而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早产儿救治时静脉治疗通路的首选,不仅解决了避免反复穿刺所造成的新生儿感染等并发症的难题,作为保障患儿治疗及营养供给的“生命通道”,PICC大大提高了早产儿、极低/超低体重儿的救治成功率。新生儿科于8月12日为宝宝成功置入1.9Fr PICC管道,选择右侧小隐静脉穿刺,置管过程顺利。术后X线显示:导管尖端位下腔静脉,导管总长18cm,置入18cm,外露0cm,整个带管治疗期间均无异常。
经过连续66个日日夜夜的守护及救治,患儿逐渐脱离了生命风险,呼吸平稳并成功脱离呼吸机支持,病情转危为安,且体重从1kg增长至2.2Kg,经口喂养达到营养需求,遵医嘱拔出PICC管道。但在拔出导管3.5cm时感到有阻力及回弹,导管回血良好,反复试了几次,均出现有明显阻力及回弹,且往外拔的时候宝宝出现哭闹,请示科室PICC质量小组会诊后判断为拔管困难,停止拔管,并立即启动新生儿PICC拔管困难应急预案。
新生儿科姚彦莉主任组织院内MDT团队会诊,请血管外科、小儿外科、介入影像科、超声科进行会诊,讨论最佳解决方案。定位显示:导管尖端位于股静脉处,导管无打结、打折及异位。制定方案给予间歇热敷,用尿激酶给予冲管及持续静点48h,并加强护理;对静脉部位进行热敷,并旋转肢体,放松肢体,用喜疗妥软膏及肝素钠软膏沿静脉走向按摩,每4小时一次,每次20至30分钟,按摩等措施后反复拔管均未拔出。血管彩超:在导管腘静脉与股静脉中段处可见纤维蛋白鞘的形成,诊断为纤维蛋白鞘包裹PICC管导致的拔管困难。纤维蛋白鞘是多种成分形成的膜状物,包裹于PICC导管表面,导致导管功能异常及拔管困难。
11月4日,新生儿科再次启动MDT团队诊疗模式,联合血管外科、小儿外科、介入影像科、超声科进行讨论并详细部署安排解决方案及应对处理措施,经过缜密考虑和充分准备于11月7日在超声科瓦增成主任超声引导精准定位下,由血管外科郝军舰主任和小儿外科完玛南杰主任使用血管鞘扩充狭窄段血管+导丝引导支撑并缓慢旋转拔管的方法,边观察边拔管,20分钟后顺利拔出完整的PICC导管,总长18cm。
该例“高难度顽固”新生儿PICC导管通过MDT多学科协作成功顺利的拔管,体现了我院MDT医护团队在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的同时,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及临床救治水平,也体现了我院对极度早产儿临床救治及静脉通路管理能力,具有精湛的置管技术及维护经验,为早到的天使们减轻痛苦。
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科PICC团队,在科主任姚彦莉、护士长张小平、李玲的带领下,奋发进取,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自开展以来成功置管近4000例,最小置管患儿产重仅390g!科室根据最新指南制定PICC相关操作流程及规范,在科室全面培训后严格实施,从而达到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逐年下降的目的。
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科作为”国家级新生儿围产医学专培基地“、“省级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每年救治危重新生儿及高危儿达4000余例,其中早产儿超过千例。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勇担责任、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护理质量,以提高生命质量为己任,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为每一位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文/图:新生儿科
排版:向广彤
责任编辑:向广彤
审核:刘唐春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