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红十字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成功完成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2023-07-10 14:46:00心脏起搏器,作为维持心脏持续跳动的装置,每年有上百万患者接受起搏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最佳手段。近日,青海红十字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心律失常团队成功为一例超低体重老年女性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此例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医院在起搏治疗领域再现新突破,起搏治疗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起搏器植入技术将进入“无导线时代”。该技术将为我省广大“慢心率”患者带来福音。
今年年初以来,患者陈奶奶反复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经常走着走着就出现头晕、眼前一黑的情况,最严重的一次直接晕倒在地、意识丧失,自此陈奶奶再也不能独自外出了,给家人带来了负担。
为寻求进一步诊治,家人带着陈奶奶到青海红十字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就诊,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心律失常组团队为其完善了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征。
基于综合考虑,刘奶奶不仅身形瘦弱还年龄偏大,且完善检查后提示陈奶奶低蛋白血症合并营养不良,与其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最终为其选择了目前最先进、体积最小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进行植入。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由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心律失常团队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廉诚教授的指导下行穿刺股静脉,术中发现患者双侧股静脉均迂曲,无法指引内鞘送达心腔内,手术难度极大,术者反复用内外鞘扩张血管,最终将Micra胶囊起搏器通过导管顺利植入到心脏内部——右心室室间隔中部,手术全程仅30分钟,术后检测起搏器工作一切正常,患者心率恢复正常,不适症状明显缓解。
(左下图:Micra无导线起搏器;右下图:患者双侧血管迂曲)
术后陈奶奶头晕、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现已康复出院。“手术后,现在不仅心率正常了,平常活动也不成问题,谢谢你们!” 据悉,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无囊袋、无导线、术后恢复快,形如一粒胶囊,重量仅约2g,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预计平均寿命可达12年,同时还能兼容1.5t/3.0t核磁共振扫描的功能。患者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还可根据患者活动程度自动调节起搏节率,大幅提升了患者的手术体验和生活质量。无导线起搏器的手术过程时间短,植入成功率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相对传统手术方式更良好。同时,微创手术方式避免了给患者带来皮下囊袋痕迹和手术创口伤疤,也避免了起搏器囊袋的破溃和感染,起搏导线磨损和断裂的风险,适用于传统起搏器电极导线通路有问题,术后不能配合治疗,以及追求更好的皮肤美观或有特殊需求等患者。
此次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心律失常团队成功开展的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标志着医院心律失常诊治水平迈入国内领先水平。今后,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将继续努力,积极推广和普及这项新技术的开展,让更多患者获益,让每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都能接受到最恰当的治疗。
(左:患者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右:患者创面极小)
近年来,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心律失常团队在汪鲁青副主任医师带领下,成功开展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尤其在重症心衰、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危重患者的抢救及治疗中展现出较高的诊治水平。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方面,能够常规开展心脏单、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三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临时起搏器植入,三维成像下的复杂室上速、室早、房扑、房速、房颤等多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 文/图: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审核:李南飞 刘唐春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