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实验室工作中,确保检验质量始终是核心议题,为临床提供精确且可靠的检验结果构成了检验科工作的核心目标与职责。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包括检验前标本的精确采集、检验过程中仪器的状态及试剂质量,以及检验后结果的详细审核与分析。尤其是检验结果的审核分析,它在实验室的整体工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细致的审核与分析结果,能够及时发现标本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从而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红细胞冷凝集现象是导致血细胞计数出现错误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常规的检验流程中也较为常见。
冬日的某个早晨,一例门诊患者的血细胞分析结果引起了我的警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份报告中幼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GB)之间的数值关系似乎违背了通常所遵循的“三三法则”——即红细胞计数乘以30大致等同于血红蛋白量,而血红蛋白量乘以0.3则大致等同于红细胞压积。进一步检查时,我注意到了红细胞的直方图以及相关的警报信息(如图2所示)。当我拿起那份血液样本仔细观察时,发现了一个典型的“挂壁现象”,血液中的细胞呈现出类似细沙的颗粒状(如图3所示)。正是这种凝集现象导致了直方图的异常变化,并触发了相应的警报提示。
检验科当天检测血常规的仪器为迈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6000PLUS机型,查看该样本的仪器检测信息,数据左侧出现多个“R”报警提示,再观察红细胞直方图右侧另有小幅度起伏,而且报警信息提示:红细胞凝集?红细胞直方图异常,大细胞性红细胞。莫非是冷凝集标本?不过不能纯靠猜,毕竟眼见为实,所以在准备尝试37℃温浴标本之前,先拿了一个新采血管将该份标本分出来一半放置4℃冰箱冷藏,大约半小时后,薄涂直接镜检(高倍镜10×40倍)果然可见部分红细胞成团分布(如图4所示),而正常无冷凝集素血液标本即使冷藏后,正常红细胞也应该是均匀铺开分布的(如图5)。
接下来,我们尝试采用温浴措施来纠正这一现象。将剩余的标本在37℃的温浴中保持30分钟后,重新进行机器检测。然而,检测结果显示情况并未得到改善,数据左侧依然频繁出现“R”报警提示,红细胞直方图右侧的小幅度波动不仅依然存在,甚至比之前更为显著,右侧的报警信息也有所增加,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考虑到西北地区当前月份的环境温度较低,标本在从水浴箱取出到上机检测的过程中,很可能再次发生了冷凝集现象。由此可见,该标本中的冷凝集素效价较高,单纯的37℃温浴方法未能有效纠正这一问题。
经过四十多分钟的实验操作,我正考虑联系患者进行手指血复查时,患者因超时未能拿到报告单而前来询问。于是,我为她采集了末梢血,并采用预稀释的方法进行检测。为了确保样本的温度,我提前将稀释液放在手心中保温,随后与血液混匀后立即进行机检。同时,我多挤了一些血液制作了血涂片,以备后续的染色镜检。幸运的是,这次检测没有任何报警提示,患者的血小板数值为77×10^9/L,符合实验室复检标准。通过对刚才制作的血涂片进行染色镜检,我发现她的血小板确实较少。报告单备注如下:该患者全血标本疑似存在冷凝集抗体干扰,末梢采血已复检;末梢血涂片染色镜检结果显示:血小板散在少见,请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
整个过程前后历时一个小时,最终我顺利发出了这份血常规报告。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的临床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在询问中得知,她已经发现血小板减少十年,期间一直规律服药并定期复查,血小板数值时高时低。最近因为感冒,她想顺便检查一下血常规。我告诉患者,今后如需复查血小板,应主动要求采集末梢血,以降低干扰因素。看到她有些紧张和茫然,我担心她无法清楚地向医生转述,于是亲自陪她去门诊开单的医生那里,简单解释了一下情况,得到了双方的认可与感谢。
相关知识延伸
冷凝集现象产生原因:
1.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病人感染后第二周冷凝素1:40-1:80或更高,第四周达高峰。
2.一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激发支原体肺炎,冷凝集素滴度增高。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贫血、骨髓瘤、腮腺炎等疾病也可有阳性反应。
4.其他感染性疾病。
检验人员日常工作中如何识别标本中存在冷凝集素?
1. 直接观察标本性状,管壁发现有细沙样的颗粒。或将样本滴到玻片上观察,血样本呈现沙砾样。
2.血常规疑似冷凝集的结果主要表现在RBC、HGB、HCT三者明显不成比例,RBC、HCT假性降低,并由此造成MCH和MCHC计数值异常增高。仪器的报警包括混浊、红细胞凝集和大细胞性红细胞;再看红细胞直方图,在远离正常红细胞峰的地方还有一个小的红细胞峰,这也提示可能存在红细胞凝集。
3.一些非常弱冷凝集或者患者体内的冷凝集素还处于缓慢的进展期时,检测人员肉眼无法观察到明显细沙状时,此刻应该关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报警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验证:将样本放置于4℃冰箱30分钟后,肉眼查看标本有无砂砾状或显微镜下查看有无明显的红细胞聚集现象(放入37℃水浴箱半小时后凝集现象明显减轻或消失)。
秋冬季节为冷凝集高发季节,这可能与外界环境温度有关。冷凝集标本对其他结果也会造成影响,如血型、血沉、对交叉配血也会产生一定干扰,由于属于抗体介导的自身凝集,不消耗凝血因子,因此对凝血功能影响不明显。
总结与分享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检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处理标本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标本上机前的状态。
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多加积累,首先了解仪器性能,其次掌握血常规各种直方图、散点图、报警信息等,熟知实验室复检规则并严格执行,不断学习检验和临床相关知识,并与患者和临床保持密切沟通,才能给患者和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检验结果,和更多有效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生和患者,同时也能实现检验价值。
文/图:格尔木支医队 李琰男
审核:刘唐春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