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Rh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系统之后,临床输血中最为重要的血型系统之一。Rh阴性血型指的是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而Rh阳性血型则是指红细胞上存在D抗原。Rh阴性个体在接受Rh阳性血液后,约有20%的受血者会产生抗-D抗体,导致致敏状态。若再次接触Rh阳性血液,可能引发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在亚洲人群中,Rh阴性血型的分布频率极低,仅为0.3%左右,这使得Rh阴性患者的输血治疗面临巨大挑战。为此,《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2018版)》针对Rh阴性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的输血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例应用该方案成功抢救的Rh阴性血型严重创伤患者的案例,并进一步探讨Rh血型系统的相关知识。
案例经过
一、简要病史
患者为67岁女性,因“车祸致双下肢及右上肢疼痛、出血伴活动受限6小时”为主诉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手术史、输血史,已婚已育,孕3产3,子女均体健。
二、输血相容性检测及检测结果
1.常规血型检测结果(表1)
2.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结果(表2)
三、输血相容性检测结论
患者血型为O型 RhD阴性,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
案例分析
患者因车祸导致双侧开放性股骨下端骨折、左侧桡骨远端骨折、左侧肩胛骨骨折、胸椎骨折、肺挫伤及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然而,患者血型为O型 RhD阴性,而当地血液中心仅有冰冻红细胞,解冻需要4-6小时,无法满足紧急输血需求。
考虑到患者有孕产史且子女均体健,且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未产生抗-D抗体,临床主管医师决定启动《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应急协调机制》。在告知患者家属具体情况及相关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后,决定为患者输注O型 RhD阳性血液。
手术中,患者输注了O型 RhD阳性血液(悬浮红细胞3.5u,血浆600ml,冷沉淀10u),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未出现寒战、皮疹、发热、恶心、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输血后,患者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均正常。次日复查血细胞分析显示,血红蛋白(Hb)为68g/L,Hct为38%,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在第二次手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固定术+胸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中输注O型RhD阴性血液(悬浮红细胞4u,血浆590ml),输血过程顺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知识拓展
1. Rh血型系统的遗传与抗原
Rh血型系统由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编码,分别是RHD基因和RHCE基因。RHD基因编码D抗原,而RHCE基因编码Cc和Ee抗原。目前已知的Rh抗原有54种,其中D、E、C、c、e五种抗原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D抗原。
在不同人群中,D抗原的表达频率存在显著差异。在白种人中,D抗原在85%的个体红细胞上表达,黑种人中约为92%,而在亚洲人和美国土著人群中,其表达频率高达99%以上。因此,Rh阴性血型在亚洲人群中极为罕见。
2. Rh抗体的产生与临床意义
Rh抗体通常通过输血或妊娠免疫产生,少数为天然产生的抗体,如抗-E、抗-Cw等。大多数Rh抗体为IgG免疫球蛋白类,主要为IgG1和IgG3亚类。Rh系统抗体主要包括同种异型抗-D、抗-C、抗-c、抗-E、抗-e、抗-G、抗-CE复合抗原抗体及Rh自身抗体。
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抗-D抗体可引起急性或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抗-D抗体通常不会激活补体,但具有细胞毒作用,能够促使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对于已产生抗-D抗体的受血者,必须输注RhD阴性血液,以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
3. Rh阴性患者的输血策略
对于RhD阴性的育龄期妇女,应尽量避免输注D阳性红细胞,以防止产生抗-D抗体。抗-D抗体也是新生儿溶血症的重要因素。因此,除非在紧急情况下,D阳性红细胞不应输注给D阴性患者。
在紧急情况下,若Rh阴性血液无法及时获取,且患者未产生抗-D抗体,可以考虑输注Rh阳性血液。但需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风险,并密切监测输血后的反应。
4. 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血协调机制
《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2018版)》为Rh阴性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的输血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该方案强调,在无法及时获取Rh阴性血液的情况下,若患者未产生抗-D抗体,可以考虑输注Rh阳性血液,但需严格遵循以下步骤:
启动紧急输血协调机制,迅速联系血液中心获取Rh阴性血液。
若Rh阴性血液无法及时获取,评估患者是否已产生抗-D抗体。
若患者未产生抗-D抗体,且在紧急情况下,可考虑输注Rh阳性血液。
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结 论
本案例展示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通过合理的输血策略成功抢救一名Rh阴性血型的严重创伤患者。Rh阴性血型在亚洲人群中极为罕见,输血资源有限,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合理的输血决策和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遵循《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2018版)》,临床医生能够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提供有效的输血治疗。
补充说明
1.Rh阴性血型的全球分布:
Rh阴性血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差异较大。除了亚洲人群中的0.3%,在白种人中约为15%,黑种人中约为8%。这种分布差异使得Rh阴性血型的输血策略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2.Rh阴性血型的长期管理:
对于Rh阴性血型的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妇女,长期的血液管理非常重要。建议这类患者定期进行抗体筛查,并在必要时储备自体血液,以备不时之需。
3.Rh阴性血型的新生儿溶血症预防:
对于Rh阴性孕妇,若胎儿为Rh阳性,需在孕期和分娩后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以预防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4.Rh阴性血型的输血反应监测:
在输注Rh阳性血液后,Rh阴性患者应进行长期的抗体监测,以防止迟发性溶血反应的发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文不仅详细介绍了Rh阴性血型患者的紧急输血策略,还拓展了Rh血型系统的相关知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参考。
图/文:杨尖措 仲海娟
审核:刘刚 李翔